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文化特派员“特”在哪

2024-05-09 16:45:36 编辑:汪贤玲 责编:徐佳艳

优秀人才是助力乡村发展的“最大增量”。昨天,浙江举行首批文化特派员选派启动仪式,公布了首批100位省级文化特派员名单。百人当中,有机关干部,也有高校教师,还有文化文艺协会、学会的骨干等,他们即将奔赴全省各地乡村,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建设。

在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是浙江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那么,这支文化特派员队伍需要承担哪些任务?浙江从全省层面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背后有何用意?

什么是文化特派员?相关实施意见是这样表述的:文化特派员是党委宣传部门会同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按照一定程序选派,具有高水平文化素养及文化专业特长,指导乡镇(街道)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个人。

简而言之就是,把有文化特长的人派下去,参与指导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他们将通过“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立品牌”,让农村群众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肩负起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村的文化使命。

比如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的李承华,长期从事农业与乡村品牌设计等工作,指导设计推出了杭州市余杭区永安稻香小镇等品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顾兴国,曾帮助丽水庆元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演艺集团的陆路平,小品、相声、情景剧、晚会样样精通……他们都是首批100位文化特派员中的成员。

那么,与原先的一些人才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项目相比,文化特派员制度“特”在哪?

选派方式“特”。文化特派员不是“单向度”式选派。文化特派员的情况被逐个“盘点”后,要再和基层需求一一匹配,基层想要什么样的人,人才想去什么样的村,省里来牵线搭桥,从“单向度”变“精匹配”,主打一个“双向奔赴”。文化特派员背后有派出单位的支持、平台的支撑、团队的协助。

职责使命“特”。宣讲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特派员的重要任务。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考验着文化特派员的能力水平。此外,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文化阵地等,也是他们需要发力的领域。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所在村的具体需求,进而谋划推出文化项目与服务。

推进落实“特”。文化特派员需要把文化服务当成扎扎实实的硬项目来推进,把每项工作细化落地,取得实效,而并不是简单办两场活动即可。因此,文化特派员既要选得好,也要派得准,更要管得严。有管理、更有服务,有评价、还有激励,让文化特派员真正发挥作用。昨天的启动仪式上,派出单位、基层单位、文化特派员代表都已经现场签订项目承诺书,立下“军令状”,致力于完成自身的硬任务。

今年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既搭建了平台,让更多文化人才更充分地发挥光和热,又锻炼了队伍,为全省发展提供更强人才保障,是贯彻落实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的实际行动、有效举措。

海宁首家乡村书店——桃源书舍 图源:“海宁发布”微信公众号


有句话在浙江的父老乡亲当中很流行:“钱支援,物支援,不如来个科技特派员。”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人才服务农业农村,富了一方百姓。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特派员”制度对振兴乡村的重要作用。

文化与科技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科技可以“特派”,那么文化也可以。有学者认为,文化特派员制度实施后,能够与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形成优势互补。

笔者认为,浙江创新推出文化特派员制度,背后至少还包含着两重逻辑。

一方面,我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浙江更是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随着物质生活不断富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元。

与此同时,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这其中,最大的短板还是在农村。让农村老百姓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供给,是浙江面临着的一项重大课题。比如,怎么让山区、海岛的老百姓享受到和城市老百姓相均等的文化服务?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激活“第一资源”,将人才输送到基层,进而带动服务、资源的“下沉”,可成为破解难题、释放乡村文化潜力的关键一招。

另一方面,浙江已经拥有艺术乡建、文艺村长、礼堂管家等众多推动人才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特色项目,它们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起到了不小作用。不过需要考虑到,许多各具特点的文化人才队伍分散在各地,难以握指成拳、形成合力。

因此,浙江创新推出文化特派员制度,正是希望能够“聚沙成塔”“滴水成河”,将派驻地的文化人才资源凝聚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出一些有影响力、实效性、受百姓衷心拥护欢迎的好事。

对浙江而言,推行文化特派员制度,是加快人文乡村建设、助力“千万工程”的牵引性抓手、基础性支撑,也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小朋友们在衢州余东中国乡村美术馆观看农民画展览 图源:“衢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有人说,文化建设是一项相对务虚的工作。那么这样一项创新举措,如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呢?对于一项新的工作,大家有期待也会有观望,这都是正常的。事实上,经过深入摸排调研,文化特派员制度在设计之时就已经考虑到了一些关键点,并提前作了部署。

比如,如何确保人能扎得下去?制度明确规定,文化特派员每年驻乡镇(街道)100天左右,每个月至少赴基层服务指导1次,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此外还建立了年度述职、日常记录等机制,保证文化特派员潜心“沉”至乡村。

比如,如何确保项目产得出来?制度作了明确的分工,派出单位提供资源支持,基层单位做好配合,特派员则全力推进项目落地;同时,“项目库”“专家库”也将搭建起来,确保资源供给到位,并有专业人士提供参谋“加持”。

除了该有的保障能够到位以外,笔者认为,文化特派员自身还需要念好“三字诀”。

“深”字诀。浙江广大乡村实际情况不一,有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对深厚,也有的基础相对薄弱。特派员们需要深入所在乡村摸排资源,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入手去谋划具体工作方向。比如,牵头一个文化项目时,所在村究竟是适合优化服务供给,还是适合发展文旅产业?这就应当在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再给出更精准、有实效的指导。

“合”字诀。资源要整合,力量要聚合,项目要融合。文化特派员不应只着眼于一乡一村,而应站在更高层面上看问题,做好统筹协调的大文章。比如,怎么整合涉农资源,怎么协调配合乡镇宣传委员、文化站站长,怎么联动聚合宣传文化系统已派往当地的人才和文化项目……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心”字诀。驻村得先驻心。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化特派员并不简单。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有想法、有情怀,懂农村、爱农村。新颖的创意、精准的项目很重要,满满的诚意、深深的情谊更重要。身在乡村的特派员们,应当努力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文化服务的暖心人、乡村建设的用心人。

当文化特派员与无垠的乡野相遇、与淳朴的村民相逢,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故事?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时间会给出答案。总之,乡村广袤天地大有可为,我们大可拭目以待。

来源:浙江宣传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招贤纳士| 用户协议|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帮助中心| 电视台邮箱| 电台邮箱

浙ICP备12005551号-2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2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16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